衙門學:為官之道

中國有很多的文詞,用得很有學問。

譬如說“捨得”。“捨”與“得”其實是兩個相反的觀念,但是中國人把它們放在一起來用,代表捨與得根本是分不開的。有捨才能得,不捨不能得 ,先捨而後能得。“捨得、捨得”念起來也挺舒服的。如果是“得捨”念起來就不舒服了。所以,捨在先,而得在後,不但是合乎哲理,也合乎音律學呢。

我們可以把“捨”與“得”看成是一個銅板的兩面 。同樣的一個銅板,正面看是“得”,反面看就是“捨”。多從正面看事情,會發現什麼事都有“得”。如果老是喜歡看銅板的反面,恐怕會陷入憂鬱症或是躁鬱症了。我有一位可愛的小老師,就教過我這樣的一句話:“Everything is right if you look it right”。

Unicode

又譬如說“情景”。“情”與“景”其實是兩個獨立的觀念。“情”是主觀的心境感受,“景”是客觀的物象存在。主觀的心境感受,與客觀的物象存在,有了互動,就產生了難忘而動人的情景。

同樣的看山、看水、看細雨霏霏。有的人想到的是 “水光灩瀲晴偏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想到的情景畫面真是又美又奇,無限的旖旎,無限的遐思。

有的人因為情懷鬱悶,一樣的看山、看水、看細雨霏霏,想到的卻是 “雲籠遠岫愁千片,雨打孤舟淚萬行”。想到的情景畫面是又悲又怨,無限的哀傷,無限的追悔。

所以,同樣的“景”,在不一樣的“情”的互相牽動之下,所產生的“情景”是會有截然不同的視覺、聽覺、與感覺的效果。想到了情,就會聯想到了景;想到了景,就會聯想到了情。尤其在回味往事的時候,都必然是情景相依的。

因此,情與景怎麼可以分得開呢?所以中國人就有了“情景”這樣的一個充滿智慧的名詞了。

當然,中國人是非常實際的。有些名詞充分的反映出中國人的實際性。譬如 說打官司、爭權利、與想辦法。這些名詞與我的衙門學就有很大的關係了。

1.“打官司”、“爭權利” 與 “想辦法”

“打官司”這個名詞,實在是很有學問。官指的是衙門的官爺,司是司法,就是執行法律。“官司”的意思是“官在司法”。要注意的是,“官司”這兩個字,官在上,司在下。它所代表的含義是,官爺主宰了司法權。說明在中國的政治體制中,行政長官控制了司法權,司法權是沒有獨立地位的。

“打官司”的這個“打”字,用得有點殺氣。因為有殺氣,才真正的傳神。他的隱喻的含義是,“官司”不是文縐縐、講道理的。是要用“打”的。“打”的意思是,第一要兇悍、第二要用多方面的手段。如果只是客客氣氣的講道理,不夠兇悍、不用手段,怎麼能“打”得贏官司呢?

至於衙門打官司是依據什麼規律來運作的,我會在我的“衙門學-官司篇”以及“衙門學-官司篇(案例)”的文章中,做深入的探討。我發展出了“衙門學-官司篇”的原創性定律及推論,並且以案例來解說我的理論。

嘆曰:“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其上下而求索。”

“權利”這個詞也非常的有學問。因為,“權利”這兩個字,詮釋了中國官場的做官基本準則。“權”與 “利”本來是兩個獨立的觀念。“權”代表在行政體系中的決定權,“利”代表利益。中國人把“權利”這兩個字放在一起使用,說明有權才會有利。權與利是互惠共生、雌雄同體。要注意的是,權利權利,權在先而利在後。這個有趣的文字符號,清楚說明了官場的運作規則。一定要先抓權,而後牟利。抓權牟利的微言大義,我會在我的“衙門學-撈錢篇”作出剖析。

我打過一陣子的籃球,也打過一陣子的網球。不論是打籃球還是打網球,一流的球隊進行球賽,一定會強調防守 (good defense)的重要。如果防守堅強,再好好的掌握住得分的機會,這場球賽就有了八成的勝算。就算不幸輸了,也不會輸得太難看。

在中國抓權,一定要注意如何“保官”。就好像球賽一定要注重防守一樣。保官之道,就是要知道如何避免犯錯誤。先要把官位保的鞏固,再研究如何升官。中國人喜歡說升官發財,表示升官與發財的唇齒相依、互為表裏。一般而言,官大就是權大。權大可以牟大利,權小只好牟小利。所以,升官就接著發財了。如果一不小心,東窗事發,賺錢的機密被紅眼症群識破,就需要危機管理。為官之道的處理方式,就是棄車保帥。官爺會把利益給捐出去,先保住官位再說。

因為,只要留得住官位,總會有賺錢的機會。官位一旦丟了,就成了個落水狗。不但人人都可以喊打,而且沒了權位,就沒有了自衛與反擊的能力。沒有人願意陷入這種只能挨打,無法反擊的悲慘局面。所以,在大陸有句名言,“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

在官場中,要“爭權利”。注意,權利是要爭的,中國人的字典裏沒有“等權利”這個詞。讀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為官之道則有如逆水賽舟,不爭則退。

再來看第三個詞,就更有意思了。中國人喜歡很羡慕的說,某某人真有“辦法”。“辦法”的含義其實是人把法給辦掉了。換句話說,某某人有辦法,就是某某人有能力駕馭法律。很明顯,當一個社會上有很多人有“辦法”的時候,所謂的法律,就只是一個陶瓷花瓶,放著當裝飾品而已。實際的問題如何解決,不是看法律,而是看誰比較有辦法了。

一個簡單而有趣的定律就是:
有辦法的人越多,該被法辦而不被法辦的人就越多。 (sigh: 很糟糕。)
(案例:水滸傳裏的惡少高衙內。)

另外一個簡單而有趣的引申性定律是:
有辦法的人越多,不該被法辦卻被法辦的人就越多。 (sigh: 更糟糕。)
(案例:水滸傳裏被逼上梁山的豹子頭林沖。)

我在北京碰到了問題,找京官們談。京官們到最後,都會面帶微笑、語帶玄機、十分誠懇的說,“讓我回去想想辦法。”京官們的挑戰,就是每天都要想大大小小的辦法。

在英文裏,不管是“官司(lawsuit)”,“權利 (rights)”, 還是“辦法(capability)”,都沒有中國文詞的這些隱喻的含義。相對來說,中國文字的藝術性,的確比英文要強得太多太多了。真的。

語言是人們每天用來溝通及思考的工具。當一個文詞,每天被人們廣泛的使用,這個文字的含義,也就逐漸地成為人們所習慣、以及認可的觀念。所謂的意識形態(ideology)的形成,與日常所使用的語言與文字,都有很大的關係。在中國,多少年來,打官司,爭權利,想辦法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對於這些說法,人們都已經在不知不覺之中予以認可、簽單(endorsed)。很多事情的運作,也就自然而然的,會依照這些規律去進行了。

我們可以想到,中國的衙門學,都是對打官司,爭權利,想辦法等等意識形態(ideology)的循循實踐了。

2.官吏與管理

我的衙門學是在探討衙門運作的學問。因此,衙門官吏們的整體性“組織行為學”,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首先,對於所謂官吏的觀念,我們要做點說明。

中國所謂的官吏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族群。一個是官,一個是吏。所謂的官,是指經過政府的考試,而得到中央政府授予任用資格的公務員。中央政府會派任“官”到地方政府任職,行使中央政府的管轄權。

所謂的吏,是地方衙門的行政人員。一般而言,都是地方的老油條。與地方勢力都有著扯不清楚的關係。譬如,今天的地方警察局長,與地方的黑道、或是角頭,其實都是放在一個籃子裏的大閘蟹,夾成一團,扯不乾淨。

如果以今天的語言來說,官是代表中央政府,負責推動中央的政策。吏是地方聘用的工作人員,負責執行地方的事務。官是空降部隊,吏是地頭蛇。台商的經理被老闆派到大陸工作,類似空降的“官”,在大陸的公司所雇用的大陸幹部,就有點類似傳統的“吏”了。

這樣的設計,一方面是分工,一方面是制衡。當然有它的道理。不過,不管是官還是吏,在衙門裏混久了,都會混出其中三昧,混出對彼此最有利的相處之道。這個相處之道,也很簡單。刀筆老吏幫助官爺瞭解地方生態。官爺審時度勢,做出平和而睿智的決定。然後,官爺寫好四平八穩的公文,吹口氣,穩穩的蓋上公章,讓一切的作為,都符合國家的政策。至少,在表面上都做到了無懈可擊。

所以,以縣來說,縣吏(包括師爺)出點子,知縣用印。彼此和睦、肝膽相照,是一個政通人和,皆大歡喜的結局。這種的工作方式讓大家都高興,所以阻力最小,自然就成為一般的為官之道了。問題是,當官吏們都合作無間、彼此得利的時候,老百姓的福祉,就被丟在無關宏旨的位置上了。

從管理學的觀點來看,制衡(check and balance)的基本道理,是在相互制衡的群體間,彼此的定位,必須有利益上的衝突(build-in conflict)。當這兩個群體,已經變成利益共生體的時候,這個制衡的機制,就等於是被點了靈台重穴,破了功夫。另外的一個狀況是,當這些地頭蛇,已經盤根錯節的坐大,而空降部隊無法壓制的時候,這個制衡的機制,也就無法發揮管理的功效了。

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官無法有效行使中央的管轄權,而地方地頭蛇已經攪成一團,癱瘓了管理上的制衡機制的時候,這個政府就已經是帕金森病患者,得了老年癡呆症了。

中國所謂的“吏治腐敗”,就是地方的角頭勢力,也就是“吏治”,已經排擠掉了“官治”。 地方勢力完全可以欺上瞞下、朋比營私,偷雞摸狗。中央的官對地方的地頭蛇群,因為種種原因,已是無可奈何。就像台商對於大陸公司的地方幹部,如果授權不當,也會造成大陸籍的幹部勾結成一團,陽奉陰違、吃裏扒外。而總公司面臨無法管理的困境。對於這些混球,要麼不換,要麼全換。不換不能解決問題,全換的代價實在太高。等於是把公司結束了歸零。這種狀況,實在是進退兩難。外商總公司無法管理大陸籍的“吏治”,就是新版的“吏治腐敗”

所以,官吏與管理之間的關係的確是蠻深奧的。而且,官吏與管理之間的問題,也是今天很多公司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所必須面對的“管理本土化”(Localized Management)的問題。

3.衙門學定律一: 為官之道“抓權牟利和為貴”

綜合了以上所說的觀念及道理,我對中國衙門的為官之道,歸結出了一個定律。這就是我的衙門學第一條定律。

衙門學定律一: 為官之道“抓權牟利和為貴”

這條定律陳述中國衙門做官的基本道理。衙門官的運作原則有三個規律:

1.抓權;
2.牟利;
3.和為貴。在可能的範圍內,儘量不得罪人。

為官之道,抓權是首要重點(top priority)。最好是能把人事權、財務權、以及行政資源的使用權、統統一把抓住。有了權,就有了撈錢的基本條件。關於權錢交易,我們有好幾個問題需要探討:

  • 為什麼有權就等於有了錢,它的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 為什麼官爺們總體來說,都會進行權錢交易,很少有例外?在管理學上來說,是反映了什麼樣的問題?原因何在?
  • 官爺們是如何進行權錢交易的? 它的組織行為的運作定律是什麼?

關於這些問題的進一步分析,我會在我的“衙門學-撈錢篇”中娓娓的道來。

在抓權牟利之外,很重要的是“和為貴”。在可能的範圍內,絕對不得罪人。 和為貴在管理學中有它重要的意義。在一個管理系統之中,對於執行單位,都要有監控的機制。譬如說,民主社會是以民意,做為政府的監控機制。集權國家中也有各種各樣的威懾機構,作為政府的監控機制。監控機制可以確保執行單位有效、合理、上軌道的運作。但是,當官吏們想要朋比為私的時候,是不會喜歡看到監控機制的有效運作的。“和為貴”在管理學中的作用,就是在軟化監控機制的有效運作。讓人情力,瓦解監控機制的威懾力。

所以,我的衙門學定律一: 為官之道“抓權牟利和為貴”有它邏輯結構上的完整性。

  • 抓權,是穩住自己的地盤;
  • 牟利,當然是為官的一個目的。一旦穩住了權,就要考慮如何牟利;
  • 和為貴,不得罪人,增加自己的安全度。萬一碰到危險,也容易找到人出面幫忙。

這樣的一套運作架構,與企業的經營策略是精神一致的。以下的這個表,說明了為官之道,與企業經營策略的對應關係。

為官之道    企業經營策略 (英文涵義)

抓權     策略定位 (Strategic Positioning)
牟利     經營利潤 (Profit Making)
和為貴    降低風險 (Minimize Business Risks)

所以,我的衙門學的為官之道,與當前企業經營策略的思考,是相互呼應的。做官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也是在做現代專業經理人。我很高興的注意到,我的衙門學的第一定律,很成功的將古今中外的道理,融融洽洽的合為一體了。

( 註:“水光灩瀲晴偏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出自於豁達豪邁的詩人蘇東坡。
“雲籠遠岫愁千片,雨打孤舟淚萬行”出自於亡國皇帝詩人李後主。)

Guru 200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