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周寫了篇文章《現場觀察統一促進黨十一臺北遊行》,描述我現場觀察統促黨 「十一」臺北遊行的心得。有讀友反應,白狼具有黑道背景,很不理想,不應支持。
我想在此,隨興說說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是一個行動力不強,對歷史有興趣的知識分子,是孔子所謂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類型的人物。我喜歡冷眼旁觀社會與歷史的變遷。在今天的臺灣,我注意到一些變局正在醞釀成形。對我來說,觀察當前局勢變遷,所帶給我的樂趣與參與感,比看小說或是看戲劇,更為貼近現實生活,更能引人入勝。
我有興趣觀察某些人的言行,不代表我認同這些人的言行。或者說,我也許會認同他們的某些言行,但這不代表我會認同他們的所有言行。
我常常覺得「觀察現象」,好比是在撿拾一顆顆的珍珠;而「邏輯思維」,就好比是聯結珍珠的金鏈條。「觀察現象」加上了「邏輯思維」,形成了認知拼圖;就好像是珍珠加上了金鏈條,形成了美麗的珍珠項鏈。
中文的詞很有意思。「事理」是一個詞,是兩個字,「事」是現象,是觀察;「理」是道理,是邏輯。「事理」兩個字放在一起,就是我上述的珍珠(事)與金鏈條(理)的結合,是珍珠項鏈。
科學家們從田野或是實驗室「觀察現象」,加上了「邏輯思維」,形成理論拼圖。一開始的拼圖不是很完美,於是會不斷的加入新的「觀察現象」與新的「邏輯思維」,這個拼圖也就變得越來越完美,越來越無懈可擊。
在觀察社會現象的時候,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微小的個案。但是我們可以思考,這些個案,是否代表著社會變遷的趨勢。個案對我們的影響微不足道,但是未來的趨勢,終將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有的個案,多多少少會顯示出未來社會變化的趨勢。所謂的「一葉知秋」,秋天要來了,總是會有一片黃葉先飄飄落下。這片黃葉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這片落葉,徵兆著一個趨勢的來臨,不久之後,就會是「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所以,我去「現場觀察統一促進黨十一臺北遊行」,我看到的雖然只是一個個案,但是我所真正關注的,是這個個案,是否徵兆著臺灣社會的變遷趨勢。
我認為,臺灣正處於劇烈的變局中。臺灣的悲哀,是在於臺灣完全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每次中美之間要進行國事會談,臺灣都會倍感焦慮,希望不會發生不利於臺灣的會談結果。
臺灣到底要怎麼往下走呢?簡單來說,臺灣的兩大陣營,國民黨主張「不獨、不統、不和談,兩岸對等」,國民黨其實要的是「一邊一國」;民進黨根本就不在乎中華民國,民進黨要的是「一中一台」。
一般人稱國民黨「獨台」,民進黨「台獨」。中國大陸對於這兩者都不接受;而美國要利用臺灣作為牽制中國崛起的棋子,又不願意因為臺灣問題,而與中國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中美台三方這樣的平衡狀態,可以說是物理上的一個「不穩定平衡」狀態。三方面對於這樣的狀態,都不是很滿意。但是在這個節點上,三方的力量達到了均衡。如果彼此的相對力量發生了消長,就會有一方,想要朝向對他更為有利的方向移動,如此一來,這個平衡的狀態,就會被打破。
民進黨在去年的大選中,擊潰國民黨,贏得了政權。擁有執政權的民進黨,現在反而處於一個很尷尬的位置。一方面民進黨想要拋棄中華民國,另一方面民進黨又不敢獨立建國。因為一旦宣佈獨立建國,就打破了目前的平衡狀態,中國大陸極可能會動用武力。
現在的民進黨政府,就好像是一個人,正在拋棄自己原來的家,可是又無法建立新的家,於是成了個無家可歸的浪人。
這個尷尬的情況,在今年的雙十國慶,顯得特別的清楚。民進黨政府不想掛中華民國國旗,可是不掛中華民國的國旗,又沒有其他的「國旗」可以掛,所以只好說些「國旗在我們的心中」之類的厚顏無恥的屁話。
或者可以這樣說,民進黨很像一隻寄居蟹,正在努力逃離與破壞原來所寄居的蟹殼,可是又無法躲進新的蟹殼。一隻沒有蟹殼的寄居蟹,看起來很古怪,也很難面對大海中的生存競爭。
在國際現實環境中,拋開情緒上的偏好不談,就事論事,小國配合大國是常態,大國配合小國,不是常態。我認為,臺灣總統蔡英文,期望中國大陸配合她的要求,建立兩岸「不接受一中概念」的相處「新模式」,是不切實際的夢囈之言。
在職業外交圈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在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不要指望在外交上動動嘴巴,就能要得到」。臺灣如果無法在戰場上贏得獨立,就不要指望,動動嘴巴,就能贏得獨立建國的結果。
統促黨有黑道背景,當然不好。但是如果我們正視歷史,孫中山一開始,就與天地會以及日本的黑龍會掛鈎。而蔣介石是上海青幫的正式入門弟子。國民黨在起家過程中,與黑道一直有緊密的合作關係。
所謂的「有理想的革命分子」與黑道掛鈎,在邏輯上有其合理性。黑道的特色,一是「深入基層」,一是「具有組織性的行動力」。而這兩者,都是搞革命的知識分子所欠缺的,也是搞革命的知識分子,所迫切需要的。
在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過程中,很多案例,都是黑道(或是流民)起的頭,先行攪亂一池春水。之後,有的是由後繼者取而代之,譬如陳勝、吳廣被劉邦、項羽所替代;有的是敗亡了,譬如黃巾賊、李自成、太平天國;也有的是做出體質改良,譬如朱元璋廣泛的吸收了知識分子,譬如朱昇,李善長、劉伯溫、胡惟庸等,終於成就了大業。
很多人不太清楚,中國共產黨反而是以知識分子起家的革命組織,與黑道沒有牽扯。大陸的金一南教授,有一個非常精闢的演說《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詳細說明了中國共產黨起家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在上海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當時與會的13位全國代表,全都是知識分子。
中共早期的黨代表都是知識分子,有邏輯上的合理性。共產黨的主導思想是馬列思想,只有知識份子才會去研讀馬列思想。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領導人物,李大釗與陳獨秀,都是著名的北大教授。
所以,國民黨早年一直稱呼共產黨是「共匪」,是偏離史實的。國民黨的惡意宣傳,導致了很多人對於共產黨的錯誤認知。
做為歷史變遷的觀察者,我在兩年前寫過一篇文章《論2016年之後的臺灣政治光譜》。我認為,在民主政治建構下,政黨光譜應該有他的全面覆蓋性才合理。而臺灣的政治光譜,目前有《獨台》的國民黨;有《台獨》的民進黨;但是有約12%的臺灣統派群體,目前是無所依附,這代表著一個可以發展的政黨空間。
以我來看,不論是郁慕明還是洪秀柱、都不具備足夠的條件與個人魅力,成為這12%臺灣統派群體的政治領袖。統派群體的政治領袖,目前是處於虛位以待的狀態。
或者說,臺灣統派群體心目中的政治領袖,已經不在臺灣,而是在北京的習近平了。
我認識一些人,對於民進黨的親日臺獨理念與去中國化,完全無法認同。對於國民黨的顢頇無能,每況愈下,也早已不抱任何期望。在臺獨氣焰日益高漲的情勢下,很高興看到統促黨白狼出來攪局,至少可以在心理上平衡一下,臺獨勢力無法無天的囂張氣焰。
從大局的發展趨勢來看,我認為,伴隨的中國大陸國家力量與主權思想的強化,將來臺灣內部的主要對抗力量,會發生在(獨派)與(統派)兩者之間。以不獨不統為號召的中庸勢力,會受到壓縮,越來越式微。
統促黨有黑道背景,當然是不具加分效果。但是我很有興趣觀察,統促黨對於歷史變遷,所帶來的攪動與推進的力量。如果統促黨無法改良之前的黑道體質,終將會被歷史所淘汰。不過,在今天的臺灣,至少統促黨是唯一可以站出來,與臺獨基本教義派,直接碰撞的組織。
就此而論,統促黨還是可以爭取到部分民心的。
很多事,一開始像是在看笑話,笑話看久了,也就成真了。很多真實的歷史,往往就是從看起來像笑話的行動為起點,而逐漸發展成熟的。而且,很多事後看起來很精彩的決策,其實都有主事者自反而縮,孤注一擲的特質。
總之,我認為統一促進黨於十月一日,在臺北市中心地區,可以堂而皇之的高舉著中國大陸的五星紅旗遊行,有其歷史意義。坦白說,我很訝異,民進黨政府怎麼沒有封殺這樣的遊行。我認為,在國民黨馬英九主政時期,恐怕是不敢批准這樣的遊行的。就算是馬政府批准了,接踵而來的民進黨劈山倒海的猛烈抨擊,馬政府是抵擋不住的,至少要有一個部長級的高官辭職才能脫身。
蔡政府批准了統促黨的慶祝十一國慶大遊行,臺灣的媒體沒有抨擊政府,這個現象,也很有趣。
一樣的事情,馬政府做了,馬上就是天打雷劈。蔡政府做了,媒體無人議論。臺灣的媒體,十分怪異。
臺灣變局還會有什麼劇情發展,我們且拭目以待。我很確定,後情必然是精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