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北京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集體研究「從大數據看蘇軾」。聞訊不勝驚喜及羨慕。驚喜的是現在的小學生就知道大數據。羨慕的是小學老師的現代觀,能夠出這樣的題目。
還記得近廿年前去上海出差時,因為工作性質是文教方面。朋友問我有什麼想參觀的。我說聞名已久的南洋模範就在附近。如果還在,想過去看看。朋友二話不說,第二天就帶去造訪。我們參觀了小學部三年級的教學。回程前拿了一班的作文簿給我看。我隨手挑了兩本,看了三篇。並問到「是老師改過的嗎?」答案是「改了錯別字和不通的地方。再讓學生抄一遍。才拿出來展覽」。感想是「驚為天人,我們台灣小學生的國文程度差遠了!」。 同樣驚人的是普及的國文程度。剛去上海時,單位幫我找女秘書。帶來給我面試的其中一位,是新疆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好奇之餘隨口一問「怎麼跑到上海來面試?」她說「不!我家在上海。是隨父母下放到新疆,現在才回來。所以是在新疆唸的大學」。「會背出師表嗎?」「我還會背後出師表,要不,現在背一段給您聽?」「不用了!」。心想這就是現代的新中國新女性。 言歸正傳。大家一定好奇:小學生那裡有可能上網去研究一個幾千年前的古人?請看下面的新聞摘要: 澎湃新聞報導,因今年適逢蘇軾誕辰980周年,北京清華附小六年級學生展開一系列向蘇軾致敬的活動。小學生們不僅通過吟詩、寫字、作畫了解蘇軾,還利用假期時間,進行以蘇軾為主題的課題研究。這些小學生共完成課題研究報告23份,研究主題各有不同,包括:「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今人對蘇軾的評價和蘇軾的影響力」、「行走的蘇軾」、「唯美景與美食不可辜負」、「蘇軾的朋友圈」、「蘇軾的心情曲線」、「蘇軾的旅遊品牌價值」、「蘇軾vs.李白」等。 我猜想讀者心中一定有許多疑問和懷疑。我覺得這一點也不奇怪。第一:北京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學生,肯定大有來頭。父母不一定是清華的老師,耳濡目染的,也一定挺有「文化」的。第二:在那個環境下的學生沒有不用功的。第三:學生自動去上網找材料更是「正常」。所以一點也不奇怪。搞不好,納悶的是那些小朋友「怎麼這麼大了,還不會上網?」。 我常常勸我同年的同學朋友們;沒事也要上網去看看。讀讀世界日報,看看中天新聞之餘,也要上網去摸索一番。雖然我們都退休了,雖然我們都七老八十了。但是活在世上一天,就要值回一天的價值。而個人覺得最值回票價(活在當下)的最佳方式就是「與時俱進」。不信,您試試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