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買了幾本甲骨文的書隨意翻閱。有一本書《漢字的故事》的作者是瑞典人林西莉,是瑞典漢學大師高本漢的學生。林西莉女士花了八年的時間,寫了這本書。這本《漢字的故事》,是西方人想要了解甲骨文與漢字的主要暢銷書之一。
另外有臺灣廖文豪先生寫的五冊《漢字樹》。《漢字樹》對於漢字,從甲骨文以來的一路演化,做了十分有趣而深入的整理與分析。對於漢字的演化有興趣的人來說,《漢字樹》也值得一讀。
清末民初,殷墟甲骨文的發現,是件文化界的大事。甲骨文的發現,有兩個極為重大的意義。
第一,甲骨文是中國的《信史》證物。譬如說,甲骨文清楚的證明了,商朝的國王武丁與王后婦好,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他們的事跡,在甲骨文中得到了證實。甲骨文的史料內容,與司馬遷的《史記》文獻,可以交叉驗證,有關於殷商歷史的真實面貌。
殷墟甲骨文充分證明了,中國有具體的、可以辨識的文字的歷史,至少有三千三百年。而且這個文字系統,一直延續至今。
第二,甲骨文提供了四千七百個文字,其中至少有一千七百多字,我們可以明白他們的意思。殷墟甲骨文,提供了最早中國文字的資料庫。這個資料庫,代表的是漢字的源頭,我們可以以此為依據,來研究與講述「漢字的故事」。
我們今天的文字,就是從甲骨文,鐘鼎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一路演化而來的。
漢朝的《漢書》,說到漢字的造字,依據的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藉」六個原理。這六個原理,稱為《六書》,而象形為所有漢字的起源。
漢字的演化,顯示了我們老祖宗的創意與藝術氣質。演化的過程,十分有趣。我們在此可以看看,一些漢字演化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木」,「刀」,是象形字。「木」的上面加了一杠,造出了「末」字,是末端的意思;「木」的下面加了一杠,造出了「本」字,是根本的意思。
「刀」是象形,在刀口邊撇上一點,就成了「刃」字,就是刀鋒的意思了。
這是所謂的《六書》中的「指事」造字法。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解說,「指事」造字法,是「視而可識,察而見意」。我們看到這些字,就可以想象到字的意思。
我介紹漢字的演化,不是在解說文字學,而是在欣賞我們的先人的創造力,與先人創意中的藝術氣息。我想要讓大家認識到,中國文字的美。
我們也都知道,「日」,「月」,是象形字。把日月放在一起,成了一個新字「明」,代表光明。
皮革的「革」,是象形字,古人用小刀切割皮革,十分的費勁,所以把「革」與「刃」放在一起,就成了「韌」字,是堅韌難攻的意思。
「明」與「韌」都是把兩個獨立字放在一起,拼成一個新字。這種把兩個字,或是幾個字,拼在一起,成為一個新字的造字原理,叫做「會意」。
我們所熟悉的「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少」「女」為「妙」,都是「會意」字。這些字的拼成,都十分有趣。
象形字是對於具體形象事物的描繪,如魚、馬、山、水等,都是名詞。抽象的動詞、形容詞、副詞、或是連接詞,很難用象形字來描繪。很多古老民族在他們的岩洞壁畫中,都會出現象形字,但是都沒有辦法演化成為一個完整的文字體系。
以上的幾個造字的案例,顯示我們的先民,以極高的智慧、創意、與藝術美感,逐步的把我們的文字,從簡單的象形,不斷的完善化、優美化、抽象化、實用化,最終成為一個完整的文字體系。
因為中國文字具有優美的藝術氣息,所以漢字的書法,本身就獨立成為一項藝術領域。除此之外,中國文字的藝術氣息,也進入了金石學,以及中國的繪畫藝術中。
唐朝女皇帝武則天當政時期,創造並且公告了一批新的漢字。武則天的本名,在歷史上沒有記載。她14歲入宮,唐太宗看她嬌媚可愛,很喜歡她,賜她號為「武媚」。後來她當了皇帝,稱做「則天皇帝」。所以,她的名字不是武則天。武則天是她的帝號,是以天意為法則的意思。
有趣的是,她新創造了一個漢字,做為她的名字,這個新字是「曌」(音念照)。這個新字由四個象形字所組成,是個很明顯的「會意」字。新字的含義,一看就懂,是「日月當空」,恩德普照。於是,她從「武媚」變成了「武曌」,新的名字,很符合她新的身份,
中國的一代女奇才武則天,或者說武曌,為中國文字的演變,也做出了貢獻。
在此不妨說個當時的葷笑話。武則天當皇帝,是唐朝豪放女,喜歡蓄養男寵。有個男寵是個和尚,叫做薛懷義。武則天自稱武曌,就有好事之徒說,這個女皇帝取的名字真有意思,下面空空,剛好塞進一個和尚的禿頭。
在甲骨文中,「自」是鼻子的象形字。因為很多人在自我介紹的時候,會指著自己的鼻子,所以「自」這個象形字,就演變成自己(我)的意思了。當「自」變成了自己的意思,先民們就把原來的「自」,加上鼻孔下巴,發展出了一個新字「鼻」,做為鼻子的意思。
「自」與「鼻」,也就演化成為兩個各自獨立的字了。
這種「自」字轉變為「我」的造字原理,就是《六書》中所謂的「轉注」原理。許慎對於「轉注」造字法的解說,是「建類一首,同意相受」。
「自」是鼻子的象形字的含義,仍在繼續使用中。譬如「臭」這個字,是由「自」與「犬」兩個象形字所拼成的「會意」字。狗鼻子嗅來嗅去,就是「臭」味可聞的意思了。
「臭」字是形容詞,加上了口字邊,想象是隻張了口的犬,用狗鼻子聞來聞去,成了「嗅」字,就是個動詞了。
此外,「息」是由「自」與「心」所拼成的「會意」字。這個字似乎在訴說,一個人靜靜的聽著自己的鼻息與心跳,就是在休息。
從名詞的「自」與「犬」的象形字,進入了形容詞的「臭」字,再進入了動詞的「嗅」字,中國文字,就這樣一步一步的演化突破,由具體而進入抽象的文字世界,日趨完善成熟。
《六書》中的「形聲」造字法,是很容易理解的。譬如說魚類的字,「鯉」代表一種魚,他的發音是「里」。同樣的道理,造成了「鯽」、「鯨」、「鯊」、「鱸」、「鰐」等字。這些字,很可能是先有了發音,再加上類屬的偏旁,就有了文字。
當然,古時候某些字的發音,與今天是不同的。「江」這個字,就提供了一個暗示,古時候「江」的發音,可能是「工」,而不是「漿」。臺語的發音,「江」與「工」都念做「缸」。臺語的發音,大約就是漢朝時期的發音。所以「江」這個字,古時候是念做「工」(音缸)。「江」在古時候,是依據「形聲」原理所造的字,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六書》中的「假藉」,許慎的解說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也就是說,原來沒有這個字,是借用了別的同音字,而創造出的新字。
這個「假藉」的概念,就像是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凍蒜」、「打滴」、「魯蛇」。我們原來沒有這些字詞,是借用了同樣發音的字,而創造出的新字詞,大家也都欣然接受了。
我認為中國文字,是中國最偉大的文明貢獻,他的偉大,至少是呈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 中國文字是以象形字為起源,演化形成的。全世界所有的文字,也只有中文,是從具有濃厚的藝術氣息的象形字,演化成為一個完整的文字體系。
- 中國文字從甲骨文演化到今天,三千多年來,綿延不斷。我們今天的很多漢字,都可以追溯到他甲骨文源頭。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只有中華文明,是延續的文明。多看看甲骨文,對於我們今天的文字,會多了些很不一樣的感覺與領悟。
-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農耕的華夏民族,經常無法抵禦強悍的北方民族,而多次被北方民族所征服統治。但是,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因為漢字的優越性,最終都接受了漢字。當外族接受了漢字,也就會很自然的接受了,漢字所承載的漢文化。
- 中國能長期成為統一的國家,以及能與外族融合,主要就是依靠漢字所提供的巨大的文化融合力量。
- 漢字作為文化的載體,非常優美有效。譬如孔子所說的話,「盍各言爾志」,漢字以短短的五個音節,清晰的表述了一個完整的概念。其他的語言,都無法以這麼少的音節,表達這麼完整的意思。漢字的優越性,使得我們在今天,都能輕鬆愉快的朗朗上口,幾千年前我們祖先所說的話。
- 中國幅員廣大,鄉音雜亂。如果中國文字是拼音文字,南腔北調就會很自然的形成南北文字了。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所以縱使北京人聽不懂福州人說的官話,文字的溝通還是毫無障礙的。滿清的道光皇帝,重用了福州才子林則徐,顯示了中國文字的魅力,超越了南腔北調的溝通障礙。
如果中國文字是拼音文字,中國文字很難形成其統一性,中國就會像整個歐洲一樣,很難成為統一的國家。
我們可以說,中國以甲骨文象形字為起源,而發展成熟的文字體系,為中國的長期統一,以及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奠定了長遠而堅實的基礎。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