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要上網交友,為了展示文采,引用了一句古詞:“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段古詞寫的是一種場景,有人為了找一個良伴,尋尋覓覓,汲汲營營,用盡心思,都沒有收穫。有一天,不經意的一回頭,卻發現在你身後不遠,燈火闌珊之處,就有你一直在尋覓的理想身影。
很多人想發財,熙熙攘攘、東試西碰。有的人跑到了南非,有的人遊走溫哥華。有的人在股票市場摔了跤,有的人在網路泡沫中折了翼。好多人經歷了“眾裏尋他千百度”的辛酸,驀然回首,卻忽然發現發財的機會,其實就在你的身旁。只要多用心思把本業做好,隨時提升自己的警覺力、競爭力與行動力。有一天不經意的一回頭,就會在你的身旁看到發財的機會。燈火若隱若現,佳人飄飄緲緲。這個時候,就要發揮你的警覺力、競爭力與行動力。
朋友問我說:“嘿,你知道眾裏尋他千百度這句話是誰寫的文詞嗎?” 我說:“知道,是宋朝的辛棄疾。我很喜歡辛棄疾。”在中國的眾多文學家之中,辛棄疾有他很鮮明的個性與特色。這是為什麼我很喜歡他的原因。所以,我就在此說說辛棄疾。
辛棄疾 ,號稼軒。 有時候我們也就直接稱他作稼軒,表示我們的心靈跟他很接近。大家所熟悉的“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他比較寫情的作品。其實這首作品,並沒有反應出辛棄疾的風格與特色。通常我們要瞭解一個人的作品,就要先瞭解這個人。所以,我們要瞭解辛棄疾作品的特色,就要瞭解辛棄疾這個人。辛棄疾是山東濟南人,在他那個年代,山東剛剛被金兵佔領,到處都是戰亂。辛棄疾20歲出頭,就組織了地方的自衛部隊。他驃悍的建立自己的武力,征戰沙場。根據史書記載,他在23歲的的時候,就曾經採取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略,率領500輕騎,深入金兵百萬人眾的營寨。成功的擒獲了一個混球加叛將。充分顯示出稼軒的雄才與膽略。
之後,稼軒離開了山東的金兵佔領區,到了南宋朝廷的所在地、鶯聲燕語的江南。在今天的南京、鎮江一帶活動。稼軒一直鍾愛他的山東老家,所以北伐中原是他永恆的夢想。但是因為南宋君臣的樂於偏安,稼軒一直沒有機會領兵征戰,實現他的夢想。韶華漸去,稼軒也只能在他的文學作品之中,來發抒他的雄心壯志了。但是,因為稼軒畢竟上過戰場、有直接殺敵的經驗,所以他的感受比較真實,文字之間也比較有金戈鐵馬的跳動感。在他的作品中,最有特色、也最讓我感受最強烈的,是他一些帶有英雄淚的詩句。
如:“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寫得是回顧自己少年時的沙場雄風。寫法很肅穆悲涼,也有強烈的現場感。兩句話寫得乾淨俐落,文如其人,自然得很。這種文詞,沒有戰場經驗的人,是寫不出來的。
如:“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稼軒這一段文詞寫的是漢朝的著名使節蘇武與名將李陵在漠北分離的場景。蘇武在北海牧羊19年。剛到匈奴的時候,還是少年英姿,如今已是滿頭白髮,母死妻嫁。李陵是赫赫的三代名將。他的祖父,就是號稱唐詩壓卷之作“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裏所歌頌的大漢飛將軍李廣。李陵因為種種政治、軍事、策略的原因,最終是命運弄人,兵敗被俘,而今已在匈奴娶妻生子。蘇武與李陵原來在漢朝的京都長安,就是知交。在漠北的異國相逢,各有所苦、常相往還。如今蘇武要告別歸漢了,兩人都知道,這次的分手,其實就是永別。廣袤的大地,人影漸渺;再揮手,回頭萬里,故人長絕。留在漠北的“將軍百戰聲名裂”的李陵,當然是黯然神傷,感慨多矣。稼軒這一段寫得很令我震撼。中國的文人很少有這麼的陽剛、真摯又多情的作品。
有一次,我看到一本書(大決戰)用這一段詞來描寫 近代史名人李宗仁將軍與白崇禧將軍在廣西南寧訣別的場景。之後,李宗仁去了美國,白崇禧到了臺灣。一時並稱“李白”的風雲人物、也是多年的至交、就此各奔東西、一揮手成了永別。從此以後,李宗仁將軍來不了臺灣,白崇禧將軍也出不了國門。當年北伐、抗戰期間的赫赫名將,最後換來的還是“將軍百戰聲名裂,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成了詮釋稼軒文詞的一個新的版本。
人不可與命爭。稼軒畢竟英雄老矣,認清了自己的宿命。於是寫了一句話,讓我徘徊良久。他寫的是“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安邦定國的萬言書,隨著時空的變化,它的價值,還不如隔壁老農的種樹書了。我想,稼軒畢竟感悟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宿論。他也很明智的找到了種花種樹的樂趣。你說,不種種樹,他還能怎麼辦呢 ?
至於稼軒的愛情故事,很可惜,看不到什麼記載。中國人的史書,大部分是官方修史。講政治、講事功的多;講纖細的兒女情懷的少。有男性沙文主義的傾向。但是我相信必然有懂得欣賞英雄的女性,出現在稼軒的身邊。而感情豐富的稼軒,也一定會把握機會,爭取到紅粉知己的芳心的。這些史無記載的兒女情懷,我們就得從稼軒的這一段文辭中去發揮想像力了:
Guru 2005-01-08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